我以為,今年不會有什麼特別的中秋。
理性告訴我該省,但心裡又隱約想做點什麼——或許是 念舊,也或許只是想讓自己感覺還在「生活」。
中秋的味道
從大賣場感受了節日氛圍,買了烤肉用具,卻意外感受不到任何喜悅。與記憶中的中秋有明顯落差,看著不遠處同樣提著大包小包的一家人,我開始重新思考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。
轉身回到賣場,我乾脆地退了貨。走出店門,心裡湧起的是悲傷。
我很疑惑,相反的回應方式卻帶來相同的感受。
仔細想想,那種悲傷無關乎是否過節,而是想要復刻過往的自己,選擇直面今時不同往日的事實。
我不會因為慎重過了節而感到開心,因為這無關乎形式
也無法因為回頭跟家人一起慶祝而感到滿足,出於主動選擇與誰過節
這份悲傷,就像是還在尋找新的歸屬,建立的過程中踩空了一般,空落落但偶然,因為在另一層面的自己,清楚地明白這是過程。
晚上我還是過了節,只是方法很簡單。
隨著香腸在平底鑄鐵鍋上發出吱吱響聲,兩三樣新鮮蔬菜與素肉排隊等著上架,燒烤的煙從打開的後陽台飄散,電扇配上一口冰冰的可樂,灶咖前的那些聲音與味道,帶著我回到記憶中的中秋節,只是今年陪伴我的,是平板與自在。
「不是不過,只是換種方式。」
出乎意料地,我感受到的滿足,沒有煙火氣,卻很真。
當自己被現實壓力困擾,實則是被既定認知框架住,但其實超出框框外的方式,或許提供了一個更加平衡且適合自己,只是這已經跳脫我們能夠想到的
很多人會將這樣的情況視為限制,並極力排除那些他們定義的阻礙,然而,自由不是沒有束縛,而是即使在限制裡,也能感到開闊,這是彈性也是界線。當意識位置變了,外在條件自然也就隨著角度不同而改變。
那一刻,我依舊懷念過去,也靜靜地因新的生活感到滿足。
當感受不再明確
這陣子發覺自己的情緒變得模糊。
不是麻木,也不是壓抑,而是一種介於「知道」與「無法定義」之間的模糊狀態。對於總能快速分辨出喜怒哀樂的人來說,這種狀態令人焦慮——情緒像霧一樣,沒有邊界。
我知道自己在經歷一些轉變,只是還說不清,這份變化究竟意味著什麼。
後來才慢慢理解,這不是感受退化,而是自己正在跨越兩個狀態之間:舊的身份已經鬆動,新的意義還沒完全生成。
在這個過渡的階段裡,既不屬於過去,也尚未完全進入未來,當這兩股力量同時存在,思緒與情緒因而混雜,這是一種正在整合的過程。
有時會誤以為自己卡住,但事實上,只是內在還在進行對焦。
與其浪費精力事倍功半,允許「感覺不明確」會更加有效率。也就是在不再強求之後,才能理解那些模糊本身就有意義——意識在重新排列,為新的階段重新定位。
或許成長就是這樣:在模糊裡學會等待,通過過程中的嘗試去接納各種感受,不急著定義是好是壞,隨著時間與嘗試的累積,讓模糊自然轉化成新的覺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