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人三腳,當目標不再相同:關於改變的本質

我們期待自己能夠被帶領,給予鼓勵與支持的同時,維持紀律與方向。在這樣的架構下,我們無需擔心擔心自己的方向,只需要專注於認真執行即可,但孩子時期的我並不懂得這些。

當時,父母是我唯一的權威來源,而情緒不成熟的他們需要有人在這一塊填滿,孩子既成為他們的施力點。

兩人三腳

然而,孩子需要有人帶領,而在這樣的情況下,同時需要支援帶領者的情緒需求,這就像是兩人三腳,前往目標的路上需要留出一半的力氣顧慮對方,同時將自己一半的重量負荷在對方肩上,這是一種合作,我無法確定這到底能不能抵達目標終點,但我知道這樣的前進方式只能有一個目標,而一開始都會是父母的目標。

這代表著這場合作如果沒有雙方配合,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,都像是缺了條腿,但有趣的是,掌握權力與方向盤的一方通常不會這樣認為,站在權威的角色真的會很容易讓人忘記自己是誰;而孩子除了責怪父母沒有提供應有的情緒價值之外,站在人生的賽道上,不知道該如何向自己的方向前進。

這是我當時的困境。

多年來,以父母的價值觀定調自己該如何過生活,遺憾的是,這耗費了我12年的時間認知到這件事,而有幸的是,我只花了12年看清自己缺少的那條腿。

當承認目標不再相同

當時面臨的困境是,自己無法提供自我價值,同時缺乏做出切合實際的決策能力,前者放不掉原有的習慣,後者完全缺乏認知,就這樣我卡在這樣的狀態接近十年,而呈現出來的生活就是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,耗盡靈魂也賺不到錢。

直到某天,我選擇承認那些已知的事實。

當著父母的面,說出這些年與他們相處時候的感受。為了鼓足勇氣,我拿著自己寫的稿進行表達,或許是太心急,也或許還抱著期待,得到的回饋出乎自己意料之外的糟糕。

自我療癒這件事,我也還是一貫地急躁。主動將自己掃地出門,矛盾的是,我獲得某種程度的自由。

關於自我療癒,我想說

在身心靈的這條路上,我嘗試過許多極端的做法。一轉眼,跌跌撞撞了5年,我無法說出是什麼魔法使自己走到今天,只是半哄半騙地將自己慢慢拉出泥沼,不知不覺就在前往目標的路上。

這不代表內在的人性面與過程是一致的,而這是這條路困難的點:過程中時常需要在目標與貪嗔痴之間做出選擇。當內在被慾望鬼遮眼時,要處理情緒依賴的習慣,回歸到真實中性的狀態,進而遵循當下情勢做出行動上的選擇,這三件事情都違反孩童時期形塑出來的習慣。

身為醫護看過許多戒斷的模樣,但只有當自己真的親身經歷,才明白這是一段以年為計的改變過程。

回顧過去,我們總被責怪做事的極端性,但或許對於那些當下而言,這些極端是必然也是被需要的,這些強迫性,造成巨大消耗與傷痛,但卻也是自己能夠反直覺,推動改變走到今天的原因。

後來我才明白,改變人生只需要不斷地向前

人生不需要完美計畫,因為改變不會變得更好,只會不同。與其用非黑即白的方式判斷對錯,如果可以,我更傾向亦黑亦白地放過自己。

到最後會發覺,所謂改變人生,只是不斷地向前。

(這篇還在撰寫中,更多內容之後接續更新發佈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