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大概能理解,夢想之所以令人感受到害怕的原因,很多時候無關乎自己,更多是在於對自我的承諾。
現實面前,我們總有許多恐懼,而最令人感到害怕的,是想到自己再次失敗時,瞬間想不到自己有誰還能夠依靠。
想起過去第一次嘗試創業,以一無所獲告終,想起最親近卻最無法理解的家人,用一句「你在亂搞」來形容我對人生的安排,比起自我懷疑,可能更讓自己過不去的,是我真的回答不出,沒有成功的自己還有什麼理由被愛。
換言之,我們並不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支持自己,至少就物質世界來說,大腦真的很難理解,內在的滿足如何在現實層面延續下去,自在的狀態到底要如何為生活層面負責,畢竟自己是靠著賣苦賣肝換來現在的生活。
這次的結局與上一次有什麼不同,不斷前進的我們還看不清,只知道過程中多了些決心,也更加確定走過這個階段後的我們,將不再會有太多擔憂,因為終於找到了那個值得依賴的人:自己。
依賴自己,是一件很奇特的事
在面對內在真實需求時,過去我總習慣自己灌醉,讓酒精承擔住痛苦,或找個人慰藉,也曾用更高強度的工作轉移注意力,似乎這樣就能將該面對的課題交給某個誰誰誰。
當然,我也曾活在白日夢裡,比起付出行動,想像也能快速滿足需求。
三十年來,都將自己寄託在外在人事物上,或幻想中,可能正因如此,我的實質資源與專注,也隨之投注在了與個人無關的價值上,譬如金錢或職稱,由於能被大眾理解,進而顯得自己努力的方向是合理的。
但跟財務問題一樣現實,人生要過的課題,終歸是要學會的。
一轉眼,我好像正用自己的夢想,企圖推翻過往的一切。
戶頭剩不到五千,卻看不到前方的路,有趣的是,除了堅持,我感覺不到自己還想選擇其他方向。
我的大腦說這是追逐夢想的錯,而我明白這份恐懼來自超越既有認知與習慣,以這樣的方式與狀態為自己堅持,那像是一份出於自我承諾所產生的力量,使現實中的我們挺住;我們無法加快任何進程,只能隨著時間流逝,在飄忽不定的焦慮之間,為享受過程的自己盡可能地保有空間。
不難想像,在學會愛自己的路上,我們都有些笨拙。
有人說30+的年紀,不該再追尋什麼夢想,但我想說:30+的自己,除了理想生活和自己,什麼都不想要。
點起松木12,暖黃的燭光靜靜地看著我。
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呢?
回答不了的問題,像是個焦慮的朋友陪伴在旁。
如果成功了呢?
我聽著鍵盤聲, 清脆地說著答案。
堅持很難,但不堅持我知道會更難。